聚丙烯纤维掺量应因不同目的调整,适用的纤维掺量取何值?从合成纤维的制成材料来看,由于其耐酸碱、以及物理性的增韧和增强,广义地来说对混凝土是有益无害的。但到底何掺量才合适,理论界与工程界的意见不尽相同。从合成纤维在混凝土中所起作用的实质来看,只要添加合成纤维,必然会不同程度地解决混凝土先天的缺陷---脆性,因此无论怎样加都没有错,似乎采用模糊理论来解决一个幅度的变化为更好。但是,从设计和施工角度来考虑必须要有量化的指标。另从混凝土的工作性方面来考虑,又不得不考虑适应施工的有关要求。
纤维掺量应该视使用目的而定,同时考虑混凝土的具体配比、集料和其它外加剂的具体情况而定。目前多数厂家建议的掺量数据,多来自于理论界对纤维体积掺量0.05%和0.1%的试验结论数据。不同制成材料的纤维由于其比重不一,按照体积掺量计算,折算为纤维重量掺量当然就不一样。杜拉纤维在国内一千多个各种实际工程的应用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要求,经历过每立方米混凝土/砂浆掺加0.5、0.67、0.7、0.8、0.9、1.0、1.3、1.36、1.5kg不等的情况,均属于低掺量,都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掺量在0.7--0.9kg/m3时,已经能够满足设计的一般要求了。一般来说,对抗裂、抗渗、耐磨要求高的部位,掺量相对高一些;对使用特细砂地区的掺量相对高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工程部位和用途要有特殊的配比。高掺量除特殊用途之外,在一般工程应用中不一定适用。
目前没有国家技术规程,工程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掺量差异的理论根据不足,决定纤维掺量的最可靠办法是因应工程目的进行试配,认真进行比较。尤其是大型工程的结构性部位应用更要认真、慎重进行纤维多种掺量的试配和性能比较,从而选择最佳方案。
河南回龙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为了解决3.5万m2集水库盆花岗岩盆底渗漏的问题,采用7种配比进行了1400m2的喷射混凝土对比试验,从中确定了杜拉纤维的最佳掺量和施工方案。该工程采用的大面积喷射混凝土施工在全国是少见的。
广州正佳商业广场,地下室面积4.3万平方米,不仅是大面积超长超宽结构,且底板结构复杂,底板面标高相差约3.6m,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丰富,同时有两个地铁箱体在底板下成弧形贯穿,底板与地铁箱体之间分别设计了三条大型的弧形转换地梁。设计要求为C35S8,局部S12,不设伸缩缝,设置后浇带和加强带,对混凝土的抗裂性、抗渗性、体积稳定性、耐久性、水化热及可泵送性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经过5种试配方案论证,确定采用杜拉纤维0.7kg/m3。经精心施工,虽然底板有大半年时间处于露天状态,其间经历了冬季和夏季以及地下水位变化等环境的影响,经各方多次检查均未发现有害裂缝及渗漏现象,施工及混凝土质量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质量差的纤维,不但不会对混凝土增强、增韧,反而会有负面影响。有人认为质量差的产品可以通过增加掺量来弥补效用,质量差的产品加大掺量,反而更会因结团、蜂窝、空洞造成严重问题,根本就不能用。目前,已经发生了因掺用纤维质量太差致使混凝土施工质量产生严重问题不得不下决心炸掉的教训。发展合成纤维混凝土是要解决在新的条件下使工程做到最优,要保证长久之计。尤其是对于水利、水电站这类工程更有着特殊意义。适当调整纤维掺量,要讲究理论,也要讲究经验。经验数据和理论数据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工程部位,调整和选择适当的掺量,才是科学的态度。
应当充分搜集和提供工程数据和试验室数据,尽快编制国家级的技术规范指导工程的设计和应用。众所周知,一个规范的制定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时间、资金、数据和工程实践验证。合成纤维混凝土是一个新的技术,而且在诸多工程中都已经证明是可以成功应用的,经验数据在目前也是有推广意义的。现在关键不在于数据取何值,而在于是否认识到这种技术是可以解决目前工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不需要解决,再好的技术也没有应用和推广的必要,正所谓要“对症下药”。
聚丙烯纤维的合适掺量 最新评论: